歡迎來到山東省學前教育中心!
當前位置:首頁>專題活動>教育科研
大紅燈籠高高掛:STEM +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的開發與實施
青島市李滄區金川路幼兒園

【編者按】:為推動我省學前教育教學科研成果轉化,交流各地推進學前教育發展的典型經驗做法,宣傳學前教育典型案例、優秀教育教學成果和先進人物事跡,經研究,將面向各地市征集成熟材料,用于宣傳推廣。

每逢過節,我們都會掛燈籠,營造濃濃的節日氛圍。教師在和幼兒了解過春節的習俗中,幼兒紛紛表達自己的見解--有的說蒸饅頭,有的說寫春聯,有的說掛燈籠,很多幼兒都說我們家也有燈籠,于是,圍繞燈籠開始了討論與交流。

“我們家是大的紅燈籠,里面還有燈,掰到一邊就會亮?!?/span>

“我們家的是木頭的,方形的燈籠?!?/span>

“我和爸爸媽媽參加過燈會,有單獨掛的,還有一串一串懸掛的燈籠?!?/span>

“我還見過兔子的燈籠”……

【教師反思】

燈籠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大班幼兒有著豐富的感性經驗,燈籠也是中國人過中秋節、春節、元宵節的一個重要文化習俗,蘊含著讓幼兒了解文化、動腦探究、動手制作及STEM的相關教育價值。因此,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經驗,結合STEM教育理念,我們便開始了燈籠的活動探究。

欣賞感知——各種各樣的燈籠

“你都是在哪里見過燈籠?”

“我們生活中都有什么樣子燈籠?它們有什么不同?”

帶著問題,幼兒開始了與家長一起的自主的調查與研究,自主了解中國人都是什么時候掛燈籠?在哪里掛燈籠?掛的什么樣的燈籠?做燈籠的基本材料都有什么?并填寫在調查表中帶回幼兒園與同伴交流分享。

upfile

【教師反思】

孩子們通過和爸爸媽媽一起查資料、逛廟會、觀看視頻、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等方式,深入了解燈籠的一些基本構造和歷史,自主獲得了相關燈籠的經驗,促進了幼兒任務意識和主動學習能力的發展,這符合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也更激發了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興趣。

探究框架——打開看看

upfile

經過調查,有的幼兒帶來了填畫的滿滿的調查表,有的幼兒帶來了真實的燈籠,于是,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了完整、系統的認識與學習。

“宮燈有開關,掰到這邊就亮了”。

“這是兔兒爺燈籠,是用紙做成的”。

“這是荷花燈,不僅可以掛起來還可以飄在水面上”。

“這是六面體燈籠,上面還有云紋,代表祥和,不一樣的圖案有不一樣的寓意”。幼兒在前期調查的基礎上,選擇了不同的材料對燈籠進行近距離的“探究”。在觀察中他們自主選擇了需要的材料。通過親身觀察、觸摸、測量、記錄,獲得了燈籠的豐富的經驗。通過觀察他們發現宮燈是有對稱面的,它上面的圖案代表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它們的形狀也是不一樣的;紗燈的形狀有圓形的,也有橢圓形的;走馬燈有菱形,三角體,六面體、八面體等等。

【教師反思】

大班幼兒的思維水平和動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不再滿足于觀察事物的表面,而是更喜歡探究物體的內在“秘密”。在探究燈籠的過程中,孩子們把燈籠拆開,這更加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應鼓勵和提升孩子們的學習精神,根據孩子們的發現進一步引導孩子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設計建?!獜钠矫娴搅Ⅲw

經過深入的認知,幼兒對燈籠的種類、結構、圖案等都有了深入的了解,班級里幼兒帶的燈籠也越來越多,造型奇異、豐富多彩,進一步引發了幼兒對燈籠的熱情,因此,幼兒也紛紛想設計自己喜歡的燈籠。

upfile

“我想設計四面體的燈籠”。

“我想設計三面體的燈籠”。

“我想設計圓柱體的燈籠”。

“我想設計兔兒爺燈籠”。

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開始了他們的設計圖。

制作創造——我學做燈籠

直接依據自己的平面設計開展制作,對于孩子的挑戰性太大了。于是老師引導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設計圖紙進行了建模,把平面的東西立體化,形象化,這一過程不僅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數、量、形等空間認知能力,更促進了幼兒探究好奇心、堅持探究的品質以及同伴交流分享能力,為下一步作做好了鋪墊。比如在操作中幼兒發現不同類型的燈籠他們的架構特點,不同數量的支架能創造出不同造型的燈籠。

upfile

在操作中他們發現同樣是三面體有的需要6根棍,有的需要9根棍,正方體需要等長的12根木棍,長方體需要4根均長的長木棍8根均長的短木棍或8根均長的長木棍4根均長的短木,他們的數量都是12,在這個動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了數、量的應用學習。

【教師反思】

《指南》中指出,5-6歲的幼兒在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的關系中,應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能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理解“加”和“減”的實際意義;能用簡單的記錄表、統計圖等簡單表示數量的關系,孩子們在操作和記錄的過程中,發展了動手能力、數的點數能力,這些在平時的數學活動是不能同時完成的?!吨改稀分羞€指出大班的幼兒在感知形狀與空間的關系中應有創意地拼搭和畫出物體的造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能結合實際情境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也為幼兒進入小學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為幼小銜接做好了準備。

集思廣益——收集材料

每位幼兒都設計出了自己喜歡的燈籠,于是開始了制作,但是用什么材料做呢?去哪里找材料?這個問題引發了幼兒的討論。

“我帶來的燈籠是用筷子做的,我們可以找一些筷子來做?!?/span>

“我們班沒有那么多的筷子,我覺得用樹枝也可以?!?/span>

粿粿和丫丫也同意壯壯的想法,于是他們開始在幼兒園尋找樹枝。

upfile

通過大家的努力,師幼一起收集到各種各樣的制作材料及工具,孩子們經過討論最后也確定用樹枝做燈籠的主體材料,然而制作燈籠可以用什么方式又引發了幼兒的爭議?!坝媚z布把樹枝粘起來,然后再用布圍一圈就制作好了?!薄拔矣X得可以用膠槍,再用布圍一圈,這樣更牢?!薄拔覀儼嗝拦^有扭扭棒,這個不是更方便嗎?”

【教師反思】

通過學習,孩子們已經對做燈籠有了很大的興趣,但是做和想象還是有差距的,我們教師應該滿足幼兒的想象,鼓勵幼兒動手實踐,讓幼兒在操作中來證實他們的猜測與想象,給予充足的物質保障。

初次嘗試——失敗

討論:在操作的過程中你遇到的問題是什么?

“我的鋸子好像不管用,鋸不動木棍?!?/span>

“我的木棍老是跑來跑去,我半天都沒有鋸斷?!?/span>

“我鋸出來的木棍他們的頭都不一樣,有的是圓形的,有的是橢圓形的?!?/span>

upfile

解決辦法:“我覺得要用差不多一樣粗的木棍?!?br/>

“你們看可以把木棍放在一個高點的地方,比如說小椅子,一只腳踩著,一只手扶著,然后沿同一個方向用力?!?/span>

壯壯也學著他的樣子,果然很好用。

【教師反思】

通過多次嘗試幼兒發現鋸子的使用方向、角度、力度都很重要。當鋸子正對木棍時,切出來的是圓形,斜對木棍時切出來的是橢圓形。鋸的過程中手腳并用齊用力,鋸子沿同一個方向用力,這樣鋸出來的木棍才能又快又省力。孩子們在操作、體驗中習得經驗,這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也符合《綱要》中的要求。

再次嘗試——失敗

再次討論:你在這個環節中遇到的困難是什么?

upfile

“我一個人老是記不清需要鋸的木頭的長度,每次都需要重新測量?!?br/>

“我在打膠的時候,我的手不夠用的?!?/span>

“地上的東西太多了,我分不清哪個是我的,哪個是小朋友的?!?/span>

“我發現我們的材料好像不管用,固定不住,做出來的燈籠造型不穩?!?/span>

解決辦法:

1.我們可以提前想好需要的木頭數量,再鋸之前把他們都用尺子量好長度并做好標記,要不然下一次來還得重新測量。也可以照著我們的設計圖,那個上面都有我們記錄的數量。

2.一個人在進行組裝的時候確實很麻煩,我們可以小組合作或是幾個人合作,分工進行,最后大家一起組裝。

3.大家可以隔得遠點,把自己的材料放好,要不然擠在一起也很危險,要是絆倒了會很疼,而且用那個膠槍也得小心一點,隔得遠點。

【教師反思】

制作過程中,小小建造師解決每一個問題的同時,就是積累力學、數學、工程學的直接感知經驗的過程,在不斷嘗試錯誤、分析自身行動、改進計劃過程中,不斷獲得探究的樂趣和創造的成功感。第二次嘗試中教師重點引導幼兒通過合作的方式掌握燈籠的內部結構造型,在實施的過程中放手給予幼兒更多的探究的機會。

第三次嘗試——成功

幼兒從獨立制作慢慢成了相互合作,有測量速度快的去測量木棍;有鋸子使用靈活的去鋸木棍;有合作打膠槍的;有后期裝飾的;幼兒在互相配合下,第三次嘗試,燈籠初具雛形。

upfile

【教師反思】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高潮,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掌握了木棍的數量、布的長度、燈籠的大??;能運用不一樣的材料測量木棍之間的間距、燈籠的高度和寬度,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在燈籠制作中掌握棍子交叉重疊造型、并橫豎垂直式造型的方法,在制作圓柱燈籠的過程中,教師也鼓勵幼兒探索嘗試,他們發現圓的均等分更容易讓燈籠立起來。

美化燈籠,滲透文化

經過孩子們的努力,燈籠的框架完成啦。在欣賞大家制作的燈籠雛形時,大家又討論起來。

“我們的燈籠都只有一個架不好看,我們可以給他穿上好看的衣服?!?/span>

“我覺得可以加一些裝飾,那樣就更好看了。該選擇什么樣的材料裝飾更好看呢?我還沒有想好,你們有好主意嗎?”“那個過塑膜上面也可以畫祥云,魚等傳統的東西,那樣多有創造性?!薄澳憧茨切┰镜募埗嗪每?,老師說扎染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如果把他們結合起來那一定很特別?!甭犃顺沙傻脑捄脦讉€小伙伴給他豎起了大拇指?!?/span>

upfile

經過商討,幼兒決定各自選擇喜歡的材料來裝飾自己的燈籠,開始迫不及待地行動了起來。

“我記得猜燈謎也很有趣,我們還可以設計燈謎給小朋友來猜,那一定很有趣味?!?/span>

于是美與文化并存的活動在孩子們中間又悄悄的開始了。

【教師反思】

幼兒通過本次STEM項目活動,在欣賞、制作燈籠過程中經歷了豐富的發現問題、問題解決的持續性過程。通過對每一個小問題的解決,經歷社會性建構形成新的經驗。探索燈籠的外部形態美及其文化寓意、探究燈籠的內在數量關系和力學結構,形成自己喜歡的平面設計和立體建模規劃。在將規劃的內容付諸實踐過程中,更是經歷現實復雜問題的層層突破過程,在與同伴交流合作、與教師共同協商互動過程中,堅持完成規劃獲得成功。過程中教師能充分尊重幼兒的發展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始終把幼兒放在前面,給予幼兒充分的探究、實踐機會,這也是新時代幼兒教育的精神。

百家號
歡迎關注
百家號
抖音號
歡迎關注
抖音號
公眾號
歡迎關注
公眾號
視頻號
歡迎關注
視頻號
頭條
歡迎關注
頭條
返回頂部
开车晚上污痛痛免费观看,e本大道在线播放电影,亚洲 中文字幕 日产,欧美国产日韩a欧美视频,两个人在线观看免费国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