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推動我省學前教育教學科研成果轉化,交流各地推進學前教育發展的典型經驗做法,宣傳學前教育典型案例、優秀教育教學成果和先進人物事跡,經研究,將面向各地市征集成熟材料,用于宣傳推廣。
一、活動背景
游戲后的分享是大四班孩子們最快樂和最喜歡的事情,每次他們都滿臉洋溢著微笑,津津樂道地講述著自己的發現和收獲??山裉斓姆窒盹@得很特別,實驗吧的孩子們臉上沒有了微笑,分享時也是吞吞吐吐,失去了以往的激情。怎么回事呢?原來他們游戲時大吵大鬧,嚴重影響到他人,提醒兩次依然如此,最后只能“冰凍”結束游戲。
“吵”是這批孩子給我的第一印象,也是一直令我頭疼的事情,他們湊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教室里、廁所里、走廊上……吵的聲音無孔不入??赡男﹫龊显撜f?哪些時候不該說?要怎樣說?他們好像一點也不知道。我一直想尋找機會和孩子們談談,今天的時間來的剛剛好。
二、活動內容與過程實錄
【不一樣的分享】
在幾個孩子分享完自己的作品后,我像往常一樣問著:“孩子們,今天的游戲你們有沒有遇到什么問題?”
“我發現實驗吧里太吵啦!吵得我都不能專心地賣甜點了?!奔褜氄f。
“我聽見實驗吧里哈哈大笑,我看見玩具、棋子都丟在地上?!宾f。
“我也覺得實驗吧里聲音太大了,我在畫皮影都聽得清清楚楚,我不喜歡聽,可我捂住耳朵也不行?!蓖┩┱f。
我一邊聽著大家的問題,一邊悄悄地觀察著實驗吧的那幾個孩子,他們臉上沒有一絲表情,只是眼神從這個小朋友身上移到了那個小朋友身上,可能是因為今天自己成了大家討論的主角,所以聽得格外認真。
【教師的思考】
此時,孩子們的問題都聚集在實驗吧“吵”的問題上,今天實驗吧里的孩子成了大家點評的對象。那實驗吧就今天吵嗎?活動室里就實驗吧一個區域吵嗎?單單就這幾個孩子吵嗎?當然不是。既然大家的興趣都集中在“吵”上面,何不順勢將班級里“吵”的問題解決了。
【尋找“吵娃娃”】
主意已定,我將問題拋了出去,“大家都聽到了實驗吧里的吵聲,那我們耳朵里的吵聲都是從實驗吧傳出來的嗎?還有哪些地方也有‘吵娃娃’呢?”問題一拋出,孩子們紛紛議論起來:
譯文說:“不是,我在甜點屋也聽到嘰嘰喳喳的聲音?!?/span>
寶鋒說:“對,甜點屋的老板賣東西時我覺得最吵,他的聲音特別的大?!?。
“藝術吧里也有吵的聲音?!薄?/span>
孩子們打開了話匣子,不一會就在各個地方找出不同的“吵娃娃”(圖1)
圖1 孩子們表征的“吵娃娃”
【教師的思考】
看來,孩子們對于“吵”是有識別能力的,只是有時會因為自己身在其中沒有發覺而已。那無處不在的“吵娃娃”究竟有哪些壞處呢?我決定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步討論。
【“吵娃娃”的壞脾氣】
隨后,我提出了疑問:“小朋友找出了這么多的‘吵娃娃’,那他對我們有什么影響呢?”孩子們又有了自己的想法。(圖2)
圖2 孩子們表征的“吵娃娃”對大家的影響
【教師的思考】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越是棘手的問題越應該暴露出來,方便我們找出方法徹底解決。所以,我給孩子們提供“說”的機會,充分的說讓他們最大化地了解“吵”的壞處與危害。整個過程不用老師說教,孩子們在“自己表達”和“傾聽同伴”中,就會慢慢審視自己以往的言行,對與錯,好與壞的辯證關系也會逐漸建立起來。
【沒有朋友的“吵娃娃”】
晴晴在聽著小伙伴的分享后說:“殷老師,‘吵娃娃’不好,我不喜歡他?!?/span>
“我也不喜歡?!?/span>
“我也是?!焙⒆觽兗娂娬f到。
聽到他們這樣說,我馬上問:“大家都不喜歡‘吵娃娃’,那他豈不是很孤單,一個朋友都沒有?!?/span>
孩子們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意見:(圖3)
圖3 孩子們表征的沒有朋友的“吵娃娃”
【教師的思考】
此時,我將“吵”的不良后果再一次推到孩子們的面前,讓他們明白失去朋友是沒有快樂可言的。從孩子們的表征和講述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們有辨析言行好壞的能力。孩子們不喜歡“吵娃娃”,都喜歡“靜娃娃”,這說明他們心中都有向好的一面!
相信,此時此刻,每個孩子心中的那顆“靜娃娃”小種子都已經破土而出了,正等待著我們施以陽光雨露的滋養,長成參天大樹。我決定用問題幫助孩子們將向好的一面慢慢擴大。
【“吵娃娃”是什么樣子的】
我接著問:“孩子們,我們身邊有沒有“靜娃娃”呢?“靜娃娃”是什么樣子的?”
嘉豪說:“‘靜娃娃’就是安靜的娃娃?!?/span>
俊博說:“‘靜娃娃’就是不說話的娃娃。
先志說:“是的,是的,一句也不說?!?/span>
聽到孩子們理解的“靜娃娃”是這個樣子的,我加入到他們的討論:“‘靜娃娃’必須不說話嗎?不說話怎樣交流呀?”(圖4)
孩子們聽我這樣說,集體停頓了幾秒,大智打破了安靜,說:“‘靜娃娃’也要說話的。
“他要怎樣說呢?”我追問著。
永昊說:“‘靜娃娃’要輕輕的說話,一點也不吵?!?/span>
“‘靜娃娃’說甜甜的話,大家都喜歡他?!毙缿f。
景程說:“‘靜娃娃’慢慢地說話,聲音不小也不大,我們的耳朵聽著很舒服?!?/span>
圖4 師幼共同討論
【教師的思考與支持】
從孩子們的談話中我知道他們明白要用“輕輕、甜甜、不大也不小”的聲音交流。但只是一味枯燥地要求他們,似乎作用并不會很大。于是我找來了繪本《嗓門不是用來嚷嚷的》(圖5),希能夠幫助孩子們學會合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
圖5 繪本《嗓門不是用來嚷嚷的》
其實,孩子似乎天生就愛大喊大叫,那應該在什么地方和聲細語?如何示意別人保持安靜?什么時候又可以高聲喊叫呢?繪本欣賞完,我又引導孩子們開始討論:
“想想你會在什么地方輕聲細語呢?”(圖6)
“你會怎樣提醒別人保持安靜?”(圖7)
“你可以在哪里大喊大叫?”(圖8)
孩子們迫不及待地畫出了自己的想法:
圖6 我會在這里輕聲細語
圖7 我會這樣提醒別人安靜
圖8 我在這里可以大聲說話
【教師的思考】
看來,大家都知道在室內和公共場合要輕輕說話,但很多事情就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一種好習慣的養成更需要充足的時間和適當的提醒。我也深深地知道,如果想讓輕聲講話成為我班的常規,單靠幾次練習和模仿是遠遠不夠的,一不小心,將會前功盡棄。
怎么辦呢?我再一次將問題拋給了孩子們,“怎樣能讓我們在室內一直輕聲說話呢?”
【設計“靜娃娃”】
孩子們又開始展開討論:
易凡說:“畫一個安靜的標志告訴大家哪里要安靜?!?/span>
坤芃說:“畫一個‘靜娃娃’的圖案提醒大家要保持安靜?!?/span>
孩子們的意見主要集中在這兩個問題上,
到底用安靜的標志還是“靜娃娃”提醒呢,
大家決定舉手投票。安靜標志11票,“靜娃
娃”24票,“靜娃娃”獲勝。大家決定制作
“靜娃娃”。(圖9)
圖9 舉手表決
孩子們湊在一起,邊商量邊設計,不一會各組的方案就制定出來了。他們不但將自己組的“靜娃娃”設計出來,還將需要的材料清楚地記錄下來,并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圖10)
圖10 分組制定“靜娃娃”方案
方案設計好,孩子們就開始著手制作。他們分頭準備材料,一會功夫各組的材料就收集到位。制作的過程中,孩子們也是分工合作,有的做頭,有的做身體,有的做手腳……就這樣“靜娃娃”在大家的相互配合中誕生啦?。▓D11)
圖11 分組制作
每個“靜娃娃”在孩子們心中都是美好的,制作完成,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想給他找個位置,放在哪里呢?
俞然:“貼在最外面,這樣我們一進區域就能看見?!?/span>
金陽:“我覺得就放在材料架上,大家都能看得見?!?/span>
有了想法,就要來驗證一下,孩子們互相配合,邊比量邊找位置,就這樣“靜娃娃”在每個區里安了家。(圖12)
圖12 張貼“靜娃娃”
【教師的思考】
幼兒的游戲經驗是可以遷移的,在以前的游戲中孩子們有“為地攤展板找位置”的經驗,所以這次他們都知道要找一個醒目的位置,這樣人人都能看得清。到底大家找的位置合不合適呢?相信孩子們會慢慢地找出答案。讓我們拭目以待!
【能移動的“靜娃娃”】
游戲結束后,孩子們坐在一起分享著“靜娃娃”的位置到底合不合適。
耔璇:“我今天玩的時候,看不到‘靜娃娃’,小朋友站起來就把他遮住了?!?/span>
鳴嘯:“我也是有的時候能看到,有的時候看不到?!?/span>
仁彭:“放在高一點的地方,這樣我們進區里也不會遮住他?!?/span>
銘鈺 :“要放在比我們個子高的地方?!?/span>
浩軒:“我覺得做個活動的,可以隨時移動位置比較方便?!?/span>
孩子們互相討論著,說著說著他們就有了答案,我微笑著點頭表示贊同。接著他們又開始著手為“靜娃娃”找一個看得見的位置。有的找來紙箱做能移動的“靜娃娃”,有的直接把“靜娃娃”的位置提高……(圖13)
圖13 “靜娃娃”的位置
【教師的思考】
在整個設計、制作、張貼“靜娃娃”的活動中,孩子們自己分工,互相合作,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以平等的態度欣賞、鼓勵、跟隨他們,與其一起體驗收獲與成功的樂趣。
環境是無聲的老師,“靜娃娃”提醒著孩子們約束自己的言行,逐漸幫其養成輕聲講話的好習慣。而這一規則的制定從提議到制作再到張貼,全程都是孩子們親身參與的。相信,在這樣自由自主的氛圍中,孩子們會更加愿意遵守大家共同制定的規則。
【輕聲說話從我做起】
漂亮的“靜娃娃”有了新的家,吸引著很多的孩子圍觀,大家湊在一起邊看邊說:
晨鑫:“‘靜娃娃’真好,我也要做個‘靜娃娃’?!?/span>
怡晴:“漂亮的‘靜娃娃’我好喜歡你?!?/span>
繼淳:“有了‘靜娃娃’,我的耳朵里再也不會有吵鬧的聲音啦?!?/span>
從孩子們的交談中,我能感覺到他們的喜愛之情,我馬上提議:“孩子們,從現在開始我們都來做個‘靜娃娃’吧!今后我要輕聲說話,和別人交談時就用我倆能聽見的音量,堅決不打擾別人?!?/span>
聽到我的話,孩子們也紛紛做起了自己的安靜計劃。(圖14)
圖14 孩子們做的安靜計劃
【教師的思考】
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班級的孩子,要求孩子輕聲說話的同時,教師一定要注意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以輕聲說話為切入點,教會孩子們尊重他人,教給孩子們一種優雅生活的姿態和習慣。發揮榜樣的力量,輕聲交談,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環境。
家長是我們教育工作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行為態度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通過向家長發放《文明倡議書》(圖15),讓家長走進活動,建議他們作為孩子的首席文明引導者,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帶動孩子。家園合力,讓教育發揮最大的作用。
圖15 《文明倡議書》
【好玩的“傳話”游戲】
很多時候,出現“吵”的現象,是因為大家都想說話,不愿意聽別人講話?!罢f”的能力孩子們有了,那“聽”的能力呢?基于這一點,我和孩子們玩了有趣的“傳話”游戲。(圖16)
圖16 “傳話”游戲
【教師的思考】
好玩的“傳話”游戲從簡單的詞到有難度的句逐漸深入,孩子們認真傾聽、輕聲傳話,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僅親身體驗到與同伴輕聲交流的樂趣,還增長了詞匯量,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學會了有意識地聽,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爭做“誠信小寶貝”】
我班每一位孩子都有一個誠信存折,只要他們的服務得到客人的肯定,都可以蓋上一枚誠信印章。
一次分享活動,大智說:“殷老師,我覺得在區域里輕聲說話也是文明的行為,也可以得到小印章,我今天就是輕聲地玩?!薄拔乙彩?、我也是”他的提議馬上得到同伴的響應。我順勢為他們蓋上一枚印章,并問:“孩子們,還有哪些行為也是文明的,也可以蓋上誠信印章呢?”孩子們又熱情洋溢地談論起來:(圖17)
圖17 孩子們表征的文明行為
【教師的思考】
教育幼兒要誠實守信,對幼兒誠實守信的行為要及時肯定。孩子們正在生長發育階段,自控能力比較差,他們的情緒也極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變化。用爭做誠信寶貝活動來引導孩子們文明交談、禮貌做事,幫助其養成輕聲交流的好習慣,做一個文明交談者,這正是教育者應該做的事。
輕聲說話,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修養?;顒与m然告一段落,但對文明的探究卻是永不止步的。把輕聲說話作為一種文明的社交禮儀,踐行到教學和生活活動中,我想這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常抓不懈的。今后,我們還將帶領孩子們繼續探索更多的文明行為規范,使其終身受益。
【教師小結】
幼兒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調皮、淘氣、開朗、活潑,自控能力差,習慣大聲喧嘩和跑鬧。所以,我們幼兒教師每天都會面對鬧哄哄的聲音。想要孩子們安靜下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們大四班的老師為了讓孩子們保持安靜剛開始選擇了比幼兒聲音還高的吼聲,對幼兒發號施令,但這種方法效果只是一時的,往往只能震懾幾分鐘。一旦老師不注意,教室里又會是吵鬧聲一片。反思自己的行為,我們覺得要改掉孩子們的吵鬧毛病,還需從他們自身做起,外因再強大也只是起輔助作用,內因才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們三位老師決定沉下心來帶領孩子一步一步抽絲剝繭,找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在這一過程中受益的不僅僅是孩子們,還有老師、家長以及他們身邊的人。我想這就是教育的本質: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讓人終身受益,我們用這樣的生活活動讓孩子們親身感受、親自體驗文明的益處,用教師和父母的榜樣打造孩子們內在的世界,并吸引他們向更加美妙和寬廣的外在世界奔跑,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規矩、修養心性、健康成長!
三、活動的特點及價值所在
特點:本活動是在抓住幼兒的共性問題和興趣點生成的,教師遵循幼兒本位的原則,讓其做活動的主人,真正參與到班級管理當中。整個活動中,教師追隨幼兒的意愿,用問題引導其思考和探索吵與靜的區別。孩子們親身感知班級由吵到靜的改變,體驗到伙伴間的交往由吵鬧到文明的變化。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幼兒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得以提高。
價值:
自活動開展以來,我們的活動室逐漸從鬧哄哄到井然有序,孩子們從開始的吵喳喳到現在的輕聲交談,老師也從剛開始的心情浮躁走到現在的輕聲教學。在這一過程中受益的不僅僅是孩子們,還有老師、家長以及他們身邊的人。由小活動引發大課程,把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踐行到幼兒園教學和生活活動中,讓幼兒終身受益。
威海市榮成市第二實驗幼兒園(殷曉菲,李佳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