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莉敏:廣西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
今天是大三班的對外觀摩活動。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舉手發言很踴躍。但是,許多幼兒的坐姿卻很不端正:有的看表演時站起來,有的把腳蹬在前面的板凳上,有的斜靠著椅背,有的伏在桌子雙手托腮……”
對這一現象,觀摩的老師們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上課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坐姿很重要,否則不利于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有的認為,這個活動很成功,正是因為氣氛輕松、幼兒的思維才會如此活躍,此時不必過多強調遵守規則。
在課堂教學中幼兒要不要遵守規則?要不要對幼兒進行規則教育?進行怎樣的規則教育?筆者認為:
一、幼兒規則教育的必要性及特殊性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幼兒園是幼兒邁向社會最先接觸到的一種群體生活,為了保證群體生活的有序進行,有必要在幼兒與幼兒、幼兒與保教人員、幼兒與環境、幼兒與材料之間制定一定的互動關系準則。對于幼兒來說,其自我控制能力差,規則意識差,內部自律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更沒有達到“社會化的人”所應有的水平。因此,需要讓他們掌握一些群體生活的規則和技能,這也是幼兒將來走向社會、學會生存之必需:所以,規則教育是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應該看到,規則教育對幼兒來說是具有特殊性的:
首先,7歲以下兒童認為規則是權威制訂的,是神圣不可改變的,他們往往表示愿意服從成人并遵循成人制訂的規則。然而,他們的自我中心又使他們不能理解規則的目的,致使他們在實際的游戲和活動中按自己的規則行動。所以,“他們認為他們是在按規則進行游戲,但實際上他們是根據自己特別的方法游戲的,他們還會根據目的需要改變規則”(皮亞杰《兒童的心理發展》)。
其次,從兒童互相告狀的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情況:被告狀者根本沒有觸犯告狀者的個人利益,但他違反了規則,“xx沒有洗手就吃點心`”、“xxx罵人”等。顯然,兒童在積極地掌握規則,并首先在別人的行為中發現違規現象,而在自己身上察覺這種情況則慢得多:也就是說兒童掌握規則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逐漸內化的過程,成人應通過各種形式將規則教給兒童。
如果兒童明了規則,成人應經常監督其遵守規則,使兒童在自身的活動中將遵守規則的外部行為逐漸深化到意識層面,并在行為中重新表現出來,變成一種自覺的規范行為,這是兒童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良好的規則是靠幼兒自覺遵守而得以實現的,在規則教育中,教師尤其應把握這種情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相應的、具體可行的教育內容,藝術地選擇適當的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幼兒規則教育的具體內容
(一)公共規則——指幼兒在公共場合應有的規則。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公共衛生規則。如養成飯前便后及手臟時洗手的習慣;不咬指甲,不把玩具放入口中;知道保持地面和墻壁的清潔,在成人提醒下保持手臉干凈和衣服整潔等。
二是公共惜物規則。如進餐時知道愛惜糧食,逐步養成桌面干凈、地面干凈、身上干凈、碗內干凈的“四凈”習慣;活動時知道愛護公物,學會珍惜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成果;學會保護植物、動物及環境等。
三是公共交通規則。如外出活動時注意安全,學會走人行道,看紅綠燈等。
(二)集體規則——指幼兒所在的群體的規則。
具體分為兩類:
一是日?;顒右巹t。如不在室內大聲喧嘩、追跑,人多時要排隊、不擁擠;學會服從集體意見,遵守集體指令,愿為集體服務等。
二是學習和娛樂活動規則。如在上課時能認真聽完老師和同學的發言,不插嘴,回答問題或發言講話要舉手,坐姿良好,不亂動或找人說話;在游戲活動中,會同他人合作,勇于發表意見,并注意聽取他人的意見等。
(三)交往規則——指幼兒待人接物的規則。
如:學會與他人友好和睦地相處;懂得用禮貌語向人請教,見面打招呼;懂得尊重別人,與人談話時不打斷別人的話,不用手或身體碰人;學會耐心聽完對自己的意見,學會說服別人;和同伴一起玩時,不搶別人手里的東西,得到同意后方可借用等。
(四)基本道德準則——指涉及是非、愛憎與道德問題的公共規則。
如能正確使用禮貌用語,對老師、長輩行鞠躬禮;能感受周圍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區分常見行為的好壞、美丑、善惡;知道別人的和集體的東西不能隨便占為己有;誠實、守信,能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等。
幼兒規則教育的具體內容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各年齡班對于幼兒規則教育內容的選擇應有所側重,從幼兒年齡和實際出發,制訂合理的生活、學習等各項規則。
三、幼兒規則教育的實施方法
良好的規則教育應該是在維護幼兒自尊的前提下,教育者憑借一定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和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來實施的。
筆者認為下面幾種規則教育的方法如果運用得當的話,當是行之有效的:
(一)講解示范法:即在幼兒理解能力的基礎上,教師利用語言講解、行為示范規則教育的具體內容的方法。
在運用這一方法時,應改變以往單一說教的形式,以及“不準這樣”、“不準那樣”的戒律,采用生動有趣的講解方式結合教師的示范,讓幼兒在聽聽、看看、做做中主動、自覺地學習掌握規則。
如在學習抹椅子的規則教育中,教師先用對比的方法激發幼兒對抹椅子的興趣,出示兩張椅子,一張干凈,一張臟,問幼兒:“你喜歡哪一張椅子?怎樣使椅子變干凈呢?”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抹椅子的方法:“拿一塊抹布放在椅子上,將抹布對折后再對折,變成一個小方形。用手抓好抹布,先抹椅面,要順著從外向里抹,再抹椅背,然后抹椅腿,最后抹橫檔”然后請幼兒來練習抹椅子還可以把規則編成兒歌,引導幼兒熟讀、理解,形成幼兒的規則意識。
教師的講解示范應貫穿于規則教育的始終,并注意規則教育的藝術,不斷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從而提高幼兒執行規則的能力。
(二)榜樣激勵法:即教師通過樹立榜樣并引導幼兒學習榜樣,以規范幼兒行為,從而激勵幼兒自覺遵守規則。
榜樣應具備健康、具體、典型的特點,榜樣的行為必須是符合社會規范、是積極向上的,幼兒經過努力可以達成的。
例如:針對某些幼兒洗手、拿茶杯不遵守秩序的現象,可給孩子們講《猴子過河》的故事,讓幼兒懂得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危害性,使其主動停止自己違反規則的行為;也可選擇幼兒身邊的小伙伴作榜樣,教師在帶領幼兒活動時,應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并及時發現榜樣,引導其他幼兒向榜樣學習,當幼兒自覺地以榜樣的精神為動力,以榜樣規范行為,自覺遵守規則,做出良好的表現時,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表揚及時肯定幼兒遵守規則的行為,樹立幼兒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幼兒如何脫衣服的時候,教師讓會脫衣服的小朋友示范脫衣服的步驟,即先解開紐扣,再脫袖子,再將衣服擺放整齊。這樣,幼兒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就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規。
(三)活動強化法:即在實踐活動和具體的情景中引出規則,讓幼兒在活動中明白規則的具體要求,并懂得規則執行的意義。
例如:閱讀角,為節省空間,許多幼兒園鋪設地毯,讓幼兒席地而坐、翻閱圖書,教師可以在閱讀角入口處的地面上貼六雙腳印,并告訴幼兒:“進入閱讀角脫鞋,鞋子覆蓋在腳印上,沒有剩余腳印怎么辦?”幼兒就知道應另選他處。
在此,所設計的這個規則的內容有三個:
一是進入閱讀角應脫鞋;
二是將鞋子放整齊;
三是滿員時不能再進。
這種利用環境設計與布置活動引導幼兒按規則行事的做法可免去教師許多的評議提醒,也可使幼兒處處受到暗示,并將暗示轉化為具體的行為。
在活動中進行規則教育,教師應保持規則的一貫性,即一個規則必須在所有適用該規則的情景中都得到運用,且對每個人一視同仁。只有做到規則的一貫性,幼兒才便于照章辦事,規則才能成為行為的準繩。
(四)角色扮演法:即創設現實社會中的某些情境,讓幼兒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使幼兒表現與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這一角色規范的社會行為,從而掌握自己承擔的角色所應遵循的社會規則。
續編或改編故事、情境表演是角色扮演法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讓幼兒進行故事續編或改編,并讓幼兒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如故事《小羊過橋》通過開展講一講、玩一玩、學一學的活動,引導幼兒進行改編故事,提出故事規則,并讓幼兒把改編了的《小羊過橋》按照一定的規則表演出來。
此外,角色游戲也是角色扮演法的一種途徑。幼兒在游戲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逐漸擺脫“自我中心”意識,主動地學習與該角色一致的符合這一角色規范的行為,并把這種規范行為反映到日常生活的類似情境中,他們逐漸地把規則意識與規則實踐行為統一起來,逐步養成遵守規則的良好行為習慣。
總之,進行合理必要的規則教育,可以對幼兒的行為實行外部制約,使之趨于規范。但如果有些規則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如本文開頭所述的情況,教師就應在創設輕松學習氣氛的同時,與幼兒一起對規則的執行進行商討、修正,避免出現規則的“形式化”和“一刀切”,從而使規則教育真正具有科學性,并成為幼兒行為的指南。
本文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