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標準》)將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知識分成了“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育教育知識”和“通識性知識”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的知識既是每一位幼兒園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又是其“專業理念與師德”和“專業能力”的認知基礎。它們在理論上可以相對獨立,但在實踐中是緊密聯系、相互融合的。
1.幼兒發展知識
幾乎所有關于教師專業知識結構的研究都將“關于學生的知識”(包括了解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學習的特點、學生的已有經驗等)列為必不可少的組成成分。對于幼兒園教師來說,幼兒發展知識更是處于其知識結構的核心位置。
教師必備的幼兒發展知識
按照《專業標準》的要求,幼兒園教師必須具備的“幼兒發展知識”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幼兒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發展的年齡特征與個體差異、發展中的常見問題和有關兒童生存發展權利的法律法規。
首先是有關幼兒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方面的知識。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是隨著其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成熟和完善的,其身心各方面的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幼兒身心發展一般規律的知識即是要回答“什么是發展?發展是怎樣一個過程?遵循著什么樣的方向和路線?哪些因素影響發展?"等基本而重大的問題。掌握這些知識是教師把握保育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原則的前提。
例如,大量研究揭示,幼兒的認知發展經歷著一個從感知運動智力(或稱直覺行動思維)向前運算智力(具體形象思維)、再向具體運算智力(萌芽狀態的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程,這個順序是不可逆轉,也不可逾越的。不按照這樣的規律實施教育,不僅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反而可能帶來傷害。
例如,幼兒的認知活動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利用感知和動作與周圍事物直接相互作用是他們獲得經驗的基本途徑,表象(事物形象)是其經驗的主要儲存方式,也是其思維的基本工具。超越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而強制教授一些過于概念化的、抽象的內容,只能導致死記硬背,甚至可能敗壞幼兒的學習興趣,摧毀其自信心。
其次是有關幼兒發展的年齡特征和個體差異方面的知識。年齡特征代表著特定年齡階段多數兒童的發展水平和狀況。幼兒的年齡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他們的學習,決定著他們適合學什么、適合怎樣學。只有深刻地了解和把握幼兒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教師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幼兒教育的原理、原則,并自覺地將其貫徹到幼兒教育實踐中。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則反映著發展的多樣性。每個兒童由于生物因素和環境條件及經歷的不同,必然會形成發展的個體差異。
這種差異既可能表現在發展的速度、水平和優勢領域方面,也反映在智力和各種非智力因素方面。教師必須用發展的、積極的眼光看待差異,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每個幼兒的發展權。多元智能理論的創始人加德納對智力差異的態度值得學習,他不是簡單地將智力差異看作是“等級性”的,而是將它視為“結構性”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和獨特的智力組合,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只要能發現和識別每個兒童的智力潛力和特點,就可以用適合其風格和特點的方式來促進其學習與發展,因此,不存在所謂“差生”和不適合教育的兒童,只存在不適合兒童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發現和識別每個兒童的智力特點,因材施教,以長補短,長善救失,幫助他們實現富有個性的全面發展。
第三是有關發展中的常見問題與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方面的知識。有的幼兒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中有些有先天原因,有些則緣于養育教育不當。幼兒發展中的常見問題既有生理方面的,如視聽或閱讀障礙、肥胖等,也有心理或行為方面的,如情緒焦慮、恐懼、過度依戀,任性、退縮、孤獨,多動、攻擊,口吃、挑食、遺尿等。
實踐證明,幼兒園教師具有了相關知識之后,甚至能夠先于家長和醫生發現班上幼兒在體能、情緒及心智行為方面存在的潛在問題。這些問題或障礙發現得越早,越能早干預早治療,效果也就越好。當然,其中有些問題不是教師自己或者家園合作能夠解決的,但可以向家長提出請醫生診斷和治療的建議。同時,隨著兒童權利公約精神的普及,進入正常的幼教機構接受教育作為特殊幼兒的一種權利,逐漸被社會認可。了解和掌握一些有關特殊幼兒的發展特點、需求和保育知識也開始成為對幼兒園教師的基本要求。
第四是與兒童生存發展權利有關的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指出,“兒童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后均需要特殊的保護和照料,包括法律上的適當保護。"《兒童權利公約》進一步明確了每個兒童都擁有生存權,充分發展權,免受有害影響、虐待和剝削權,充分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權等基本人權,同時提出了“不歧視”“致力于實現兒童的最大利益"“生命、生存和發展權利"尊重兒童觀點”四項核心原則。
這些基本權利都是每個兒童的人性尊嚴與和諧發展所固有的。我國也根據國際公約的基本精神,制定了《未成年保護法》《教育法》《母嬰保健法》《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等法律法規和政策,以保護兒童的基本權利,促進他們健康成長。作為幼兒園教師,應該了解這些法律法規與政策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精神,將保護兒童的基本權利視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2.幼兒保育教育知識
幼兒保育教育知識即有關幼兒教育的基本原理,涉及幼兒園教育的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策略等基本知識。
教師必備的幼兒保教知識
《專業標準》將教師必備的保育教育知識分為五個方面:幼兒園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原則;幼兒園教育的內容、途徑與方法:幼兒衛生保健與安全;了解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方法;幼兒園與其他階段的教育銜接。
首先是有關幼兒園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方面的知識。幼兒園教育的目標是國家對幼兒園提出的培養對象的規格和要求,它指明了幼兒教育的基本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指南針和方向盤。教師必須正確理解和把握幼兒園教育目標的內涵,將其轉化為內在的“教育觀念”并用于指導和檢核、反思自己的行動,以使自己能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
幼兒園教育的任務是幼兒園性質和功能的具體體現?!队變簣@工作規程》規定,幼兒園具有雙重任務:“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幼兒園同時為家長參加工作、學習提供便利條件?!?編者注:2016年新修訂的《幼兒園工作規程》調整為:幼兒園的任務是: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按照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實施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幼兒園同時面向幼兒家長提供科學育兒指導。)
幼兒園的雙重任務決定了教師工作的獨特性:既要保育教育好幼兒,又要服務好家長。只有理解了這種獨特性,樹立雙重服務的意識,同時明確“為幼兒”和“為家長”服務的具體內容,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幼兒園教師。幼兒園教育的原則是幼兒園教師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氨Sc教育相結合”是幼兒園教育總的特殊原則?!耙杂螒驗榛净顒?quot;“透過環境的教育”“教育滲透于一日生活”等可以說是保教工作的具體原則。
這些原則反映了幼兒發展的需求,體現了幼兒園教育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思想。在這些“特殊”原則之上,幼兒園教師還必須遵循所有與兒童有關的“普適性”原則,如“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保障幼兒的合法權益”“兒童利益最大化”等。這些原則是國際準則,是成人的義務,作為教師更應該將其轉化為自己的“信念”,時刻踐行。
其次是有關幼兒園教育的內容、途徑與方法方面的知識。幼兒園應該教什么?應該怎樣教?這是關系到幼兒園教育目標能否實現的根本性問題。幼兒園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幼兒不是像中小學生那樣借助于“課本”來學的,對幼兒來說,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因此,幼兒園教師需要從大自然大社會中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富有教育價值的內容來支持、引導其學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如何選擇教育的內容、如何組織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等問題都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幼兒園教師必須深刻理解這些規定,并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靈活運用??傮w來說,幼兒園教師關于教育內容、途徑與方法的知識是一種綜合性的知識,包含著幼兒學習所涉及的各內容領域的知識、幼兒在該領域的學習特點與發展規律的知識、該領域幼兒教育教學方法和策略的知識,以及如何有機地將不同領域的學習整合于一個幼兒感興趣的“主題”或生活事件、如何將學習自然地融入游戲活動、游戲情境之中的知識。這種知識相當于舒爾曼等人提出的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PCK或PCKg,但就其復雜與整合程度而言更超過它們。
第三是有關幼兒衛生保健與安全方面的知識。幼兒的身心發育還很稚嫩,他們在身體活動、自我照料和獨立生活等方面缺乏相應的經驗和能力,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教師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衛生保健和疾病預防等知識,才能指導和配合保育人員做好保育工作。
在幼兒園實踐中,由于教師具有常見疾病的基本知識而及時發現幼兒的疾病、及時采取適當措施應對突發事故的情況并不罕見。教師的衛生保健知識為孩子們增加了一張保護網。近年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為人類的安全提供了更好的物質基礎,但同時也增加了很多安全隱患。經驗和能力不足的幼兒往往成為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增強安全與保護意識,”熟知幼兒園的安全應急預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險情況下幼兒安全防護與救助的基本方法”極為必要和緊迫。
第四是了解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方法方面的知識。雖然教師可以從教科書及各種書刊雜志中獲得有關幼兒身心發展以及幼兒學習特點的系統而有價值的知識,但必須承認的是,幼兒發展知識盡管奠定了教師理解兒童、理解兒童學習與發展的理論基礎,但這些知識又是有一定局限的,因為它所描述和展示的幼兒和幼兒發展是標準化的、帶有一般性特征的,而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所面對的卻是非標準化的、鮮活生動、帶有明顯個性特征的幼兒。
因此,教師不能簡單套用這些知識,還需要掌握一些了解幼兒的基本方法,如觀察法、作品分析法、調查法等,以便獲得關于幼兒的具體而生動的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這些信息,能夠幫助教師深入理解所教幼兒的特點、需要,從而給予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
第五是有關幼兒園與其他階段教育銜接方面的知識。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兒童的教育也應該具有連續性?!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要與0-3歲兒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學教育相互銜接”。為了給兒童提供具有連續性、協調性的學習經驗,《專業標準》要求幼兒教師要“了解0-3歲嬰幼兒保教和幼小銜接的有關知識與基本方法”。
0-3歲幼兒的保育教育大多是在家庭當中進行的,因此,幼兒園與0-3歲兒童的保育教育的銜接更多體現為與3歲前幼兒家庭教育之間的銜接。為此,教師要了解3歲前兒童與3-6歲兒童在身心發展特點上的共性和差異,明確幼兒在入園適應時可能存在的常見問題以及克服入園適應問題的方法,以便提前指導家長做好入園準備,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和其他適應中的困難。此外,幼兒園教育的任務之一是為兒童入小學學習做好準備。
為此,幼兒園教師還要了解小學與幼兒園在教育目的、內容、組織形式上的差異;了解小學教育對幼兒入學準備的要求,正確理解“準備”的內涵,幫助幼兒在認知能力與基礎知識、學習態度與習慣、社會適應等方面打好基礎,以便兒童順利接受小學教育。
3.通識性知識
這里的通識性知識主要指的是一定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藝術素養等。
教師必備的通識性知識
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是決定兒童能夠學習多少內容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對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通識性知識是幼兒教師專業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標準》將幼兒園教師的通識性知識分為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藝術欣賞與表現知識、現代信息技術知識。
首先是自然科學知識。自然科學以自然世界為研究對象,其分支學科包括了物理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等學科。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有利于教師掌握幼兒科學教育中所必需的內容知識。事實上,教師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自然科學知識,才能指導幼兒探究活動的方向,幫助幼兒感受大自然和科學的奇妙,體驗發現的快樂。但幼兒教師應學習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只是簡單羅列的科學事實,也不只是“零散、偶然”的科學知識,最重要的是學習和掌握自然科學知識體系當中的核心概念、探究和表達科學知識的方法、自然科學的基本理論體系以及科學觀。
只有教師自身形成了正確的科學觀,才能在科學的世界觀引導下,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與兒童一起進行探索和學習:只有教師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觀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才能更好地反思與改進自身的教育教學,支持幼兒進行科學探索,培養幼兒科學探索的方法和精神。
幼兒園教師需要的自然科學知識雖然在其廣度和深度上遠不及相關學科的專家,但也應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從廣度上來說,至少要包括與幼兒生活中常見事物、常見現象相關的科學知識:從深度上來說,不僅要了解單個事物、現象的表現,還要了解事物、現象之間的聯系以及事物、現象產生的前因后果。
其次是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是人文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的總稱。人文科學知識是那些探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動的知識,即人的本質的知識;社會科學知識是探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動在不同方面的表現,即人的行為的知識。人文科學知識包括了語言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等學科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則包括了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習有利于幼兒教師提高文化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與理想追求,塑造豐富的精神世界。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豐富而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積累無疑能提升幼兒教師的文化氣質。
幼兒教育從某種意義來說,是一種極具人文精神和人道主義的事業,幼兒園教師的工作是在平凡之中彰顯其價值。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有利于增強幼兒園教師對自身工作的認同感,促進其對幼兒教育工作的意義和價值的理解。同時,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也是幼兒園教師“教學內容知識”的基礎。例如,對歷史學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的學習,有助于教師支持幼兒學習、記錄、討論發生在他們生活中的變化,回憶和體驗他們親歷的“歷史”,引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真實情感。
當然,幼兒園教師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同樣要抓住關鍵,多讀書,讀好書,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博物館等多種形式掌握必要的人文科學知識,以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并在此基礎上,深化和理解幼兒教育的內容,開發幼兒教育的課程資源,開展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學。
第三是藝術素養,指的是欣賞、感受、認知和表現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文學、戲劇等藝術形式的能力,但在幼兒教育實踐中,卻長期存在著把幼兒園教師的藝術素養等同于“吹拉彈唱跳”等技能的誤區,忽視了藝術素養應該是一種深刻的思想、自由的精神、獨立的人格以及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是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藝術素養之于幼兒園教師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與幼兒教育內容和幼兒學習特點的密切關系上。幼兒的思維處在直覺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幼兒園教師采用一些藝術化的表現手法,如音樂、舞蹈、美術的形式展開幼兒教育活動,或以藝術形式創設幼兒園環境,更符合幼兒思維的特點,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并且能促進幼兒感受、欣賞和表征美的能力的發展。
其次,提高藝術素養還是幼兒園教師個人審美觀念、精神境界提升和創造性表達的需求。教師應該理解藝術審美與創造的本質,在藝術的熏陶下,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和道德修養,將自己塑造為美的使者。此外,藝術與創造天然地存在著聯系,藝術領域充滿著天馬行空、不拘一格的想像,真正把握了藝術本質的教師設計和組織的幼兒藝術教育活動,一定會把支持和鼓勵幼兒的自由表達與創造作為基本追求。
第四是有關現代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F代信息技術主要指計算機技術,這個概念也包括可以整合到計算機技術的其他新技術,如電信、多媒體、網絡等多種技術?,F代信息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特征。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普及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它不僅走進了家庭、學校,也走進了幼兒園,走進了幼兒的生活環境當中。信息技術為教師提供了獲得信息的手段,同時也是教師開展教育工作的輔助工具。